21世纪初,高端电永磁铁技术长期被日本、德国等国家垄断,一套进口设备价格高达400万元,成为国内钢铁、机械等行业的“卡脖子”难题。2025年,中国电永磁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90%,价格降至100万元以内,并反向出口至20余个国家。这一巨变背后,是湖南千豪磁电与天津钢管集团等企业十余年的技术攻坚与合作创新。
2002年,湖南岳阳,千豪磁电创始人王梅千从销售传统电磁铁起步,敏锐捕捉到行业痛点:传统电磁铁能耗高、安全性差,而电永磁铁凭借“通电3秒,永磁吸附”的特性,可大幅提升工业效率。然而,当时国内电永磁技术一片空白,进口设备不仅价格高昂,更因技术封锁导致维修周期长、效率低下。
“我们决定赌上全部身家,啃下这块硬骨头。”王梅千回忆。千豪磁电组建研发团队,从钕铁硼永磁材料配方入手,攻克磁路设计、退磁控制等核心技术。2011年,公司推出首套国产电永磁吊具,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
国产设备能否替代进口?天津钢管集团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2006年,双方合作开展长达半年的测试:千豪电永磁吊具在钢管搬运中展现惊人效率——吸附力提升30%,能耗下降70%,且无需持续供电,彻底解决了传统电磁铁因断电导致的安全隐患。
“这套设备不仅节省了数千万元采购预算,更让生产线效率实现质的飞跃。”天津钢管技术负责人表示。此次成功验证,标志着国产电永磁铁正式打破国际垄断,开启规模化应用。
千豪磁电并未止步。2012年,公司研发出首套“磁力模板”,将模具更换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分钟,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领域;2022年,获得15项电永磁专利,并通过欧盟CE认证,产品出口至日本、德国等传统技术强国。
数据显示,国产电永磁铁价格从进口的400万元降至100万元以内,国内市场份额超90%,全球市场份额达85%(中国稀土协会2025年报告)。千豪磁电更主导制定2项行业标准,推动中国制造从“跟跑”到“领跑”。
“没有天津钢管的信任与支持,就没有千豪的今天。”王梅千在2023年行业峰会上动情表示。十余年间,双方从设备采购到联合研发,共同制定电永磁吊具测试标准,推动技术迭代。天津钢管则通过应用国产设备,年维护成本降低60%,生产能耗下降95%,成为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标杆。
从天津钢管车间里第一套国产电永磁吊具的启用,到千豪磁电成为全球电永磁领域隐形冠军,这段历程见证了中国工业如何以“技术+合作”打破垄断。正如王梅千所言:“真正的突破,不是打败对手,而是让合作伙伴因你而更强大。”这场静默的工业革命,仍在继续。